01
2016年8月22日,德云社的张云雷在南京出了事故,意外从4层楼高的平台上摔下,全身多个地方粉碎性骨折。
抢救八个小时,下达30多张病危通知书,医生准备宣告死亡。师父郭德纲却阻拦,说孩子还小,坚持要再试一次。
最后医生给张云雷打了108块钢板,勉强把人救活。人算是活过来了,但是动弹不了,事业和这辈子尽毁。
万念俱灰之下,张云雷在重症病房哭着对师父说:“爸爸,我可能瘫了,可能上不了台了……”
郭德纲一句话就让张云雷安下心:
“你现在不要考虑这些东西,你记住了,假如有一天你真的瘫了,我教你说评书,坐着我也让你上台!你现在好好养病,有我在,什么都不叫事儿!”
4个半月后,张云雷重登德云社舞台。三年后,张云雷终于拆下全身钢板。
他含泪感恩:“下辈子,他还是我师父!”
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有很多种,最值得维护,最应该珍惜的关系,是师徒关系。什么达官贵人,土豪富豪,亲戚朋友,很多时候都比不上你的师父。
02
出来混社会,工作上相处,创业做生意,大多数人都把利益关系看得很重。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赚钱养家,发家致富,这并没有错,利益是一个人东奔西跑的动力。
但是,大多数人所谓的人脉关系,所谓的利益关系,其实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闹。
你认识的领导、官员再多,认识的人脉再广,关系再好,顶多也就是上班给你涨点工资,小孩上学给你找个学校,生病住院找个床位,能救急,但仅此而已。你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,提供稀有的高价值去交换,时间一长,经不起考验,一旦发生变故,利益关系也就不复存在。
攀龙附凤,结交权贵,趋炎附势,短时间看有用,长期看终究靠不住。
师徒关系不一样,既然拜了师,就意味着源源不断地传授与传承,就意味着彼此产生了深层次的联结。
《大明王朝1566》里面,李时珍曾经劝过胡宗宪,严嵩一派马上就要倒台,要看清形势勇于举报严嵩和严世蕃。
胡宗宪斩钉截铁回复道:
“谁都可以去倒阁老,唯独我胡宗宪不能去倒阁老!我可以不做名臣,但不能够做小人!”
在胡宗宪心中,即便师父严嵩再不对,自有皇上处理,但是徒弟不能不忠,不能不仁,不能不义。
于是才有了后来严嵩的那句:
“这个世上啊,有时候弟子比儿子都好。”
师父深知徒弟心意。
官场上残酷的政治大风暴即将到来,嘉靖皇帝让胡宗宪带着底下人犯法的证据送到严嵩眼前。严嵩不知情,坚持要让皇帝先看,不管对自己有利有害,他都不看。
严嵩借此机会,表达对爱徒的情意:
“我一直把你当国士对待,对你,我要全始全终。”
简而言之,看了就是害了徒弟。
当然,严嵩这一句话既是师徒情深的真情流露,亦有自身的政治考量。师父不能坑害爱徒,而且爱徒受皇帝重用,师父就不会面临大难。师父培养出的得力干将能为皇帝效力,同样也是师父的功劳,也是师父向君王表达忠心的一部分。
官场上虽然充满着勾心斗角,尔虞我诈,但师徒关系这张大网却牢不可破,彼此间深层次的联系很难被三言两句击溃。就冲这一点,师徒关系就值得用心维护。
徒弟要替师父鞍前马后地干着,师父也要为徒弟的未来负责。
师徒关系,远比一切利益关系更为真诚无私,更为牢固长久。
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,才会特别看重师徒关系,有“一日为师,终生为父”的说法,更有“投师如投胎”的谚语。
03
穷的时候给你点钱,出了问题替你摆平,需要帮助给予援手,这样的人值得一辈子感恩。但是,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,真正需要的是专业的知识,是非凡的见识,是超前的思维。
平日里,雪中送炭固然难得可贵,但更重要的是,每一次暴风雪来临之前,你都能找到御寒取暖的火炭,不至于在风雪中苦苦等待他人的救援。
人这一生中,难免会有迷茫困惑,时运不济,行差踏错的时候。师父便会帮你分析形势,告诉你他会怎么想怎么做,教你如何才能变得更好。不一定全对,但师父就像黑暗中的明灯,是点醒,是帮扶,是指引。
不过,并不是你拜了师,跟了师父,师父就愿意全心全意教你。古代的弟子当中,都分得清清楚楚,记名弟子就是师父认为还算不错的,入室弟子就是通过师父考察的,关门弟子就是倾尽毕生绝学的。现代也一样,师父对弟子的感情不一样,教的程度也不尽相同。
想要维护好师徒关系,就必须明白,这种特殊的关系与生意关系,上下级关系,亲戚关系都不一样。想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,想学会师父练密不外传的功法,就要懂得恭敬,供养和感恩的江湖规矩。
- 恭敬
师父不一定比徒弟强,毕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但徒弟一定会在各种场合以师父为先,维护师父尊严。
道教里面跟随师父,要遵循各种“事师威仪”,也就是如何亲近师父的各种规范。其中就提到:
“旦夕,正其法服,执简朝本师、三师,如父母礼,若同居住,晨昏省觐,和颜悦色。”
徒弟每天早晚都要想自己的师父,像对待父母一样行礼。如果和师父一同居住,早晚还应向师父问好。平时和颜悦色,不得喧闹。
黑帮江湖也特别讲究尊师重道的规矩。
比如旧上海黑帮老大杜月笙,他早年贫困潦倒,曾经拜了青帮一个不入流的老头陈世昌为老大。但是一直到杜月笙发达,开馆自立门户,他始终都是对陈世昌毕恭毕敬,定时给陈世昌送钱,逢年过节请陈世昌出面等等。
- 供养
有付出才有回报,特别是面对师父,你得把他供养起来。
供养这个词佛教上用的多,指用饮食、衣物等等物品赠与僧侣,帮助僧侣修行的同时,自己也能收获功德。
我们拜师学艺也一样,钱是很重要,但是艺比钱更重要,艺能生钱。很多师父的技艺都是经过多少年的积累沉淀而成,都是师父的心血,用钱都很难买到。有的人甚至为了一个小小的困惑,一掷千金,只求师父解答。
但是,很多人不懂这一点,以为师父就是贪财爱财。师父也是人,也需要金钱不假,但更重要的是,通过金钱才能体现出师父的价值,知识的价值,而且这也是规矩。
要不,古代拜师怎么还要收“压贴金”?要不,怎么有人愿意花重金请师父入门赐教?
当然,供养不仅仅是金钱方面的,替师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算供养。
一个做律师的朋友,打官司很出名,师从行业内某名师,自立门户后,依然定期拜访师父。每次去,他必定要给师父做几道拿手好菜。
他说每次找师父,都会学到不一样的知识,讨论案件总能找到不一样的观点。
任何行业内的核心技术,都不会存在于纸面上,网络上,只会存在于大师的脑袋中。你不供养师父,师父肯定也不会轻易传你技艺。
- 感恩
师父教徒弟,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越是关门弟子,越是宝贵的经验,越要手把手传授,越是费心费力。
徒弟要懂得感激,人生在世还是要有点良心。
比如柳传志和孙宏斌这一对师徒。
当年柳传志一眼就看出孙宏斌这颗好苗子,孙宏斌27岁那年,就让他当了联想主任经理,负责联想旗下十几家分公司。
可惜孙宏斌过于膨胀,很快就不把师父放在眼里,甚至和柳传志对着干。
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显得戏剧性。
柳传志像唐僧对待孙悟空一样,想方设法把孙宏斌给抓了起来。孙宏斌锒铛入狱。
四年后,孙宏斌出狱,非但没有想着报复师父,反而低头向柳传志认错,请师父吃饭,向师父请罪。
孙宏斌自己说:“慢慢年纪大了,经过的事多了,知道报恩是必须的,因为报恩让交情更厚,朋友更多;但报仇就不必了,因为报仇让仇更深,仇人更多。”
师父柳传志很满意,毕竟孙宏斌还是自己的徒弟。他借钱给孙宏斌,又替孙宏斌做背书,甚至替孙宏斌平反,帮助徒弟在房地产的赛道上重新起飞,驰骋翱翔。
师父始终是师父,过去的争斗始终抵不过师徒恩情。孙宏斌明白这一点,才有了今天的风光。
不知道现在的你,是否也能明白如何维护和珍惜师徒之情?